裝訂工藝的發(fā)展
第一階段:從龜骨冊裝至簡冊裝,時間約從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,被稱為書籍裝訂技術的“起源階段”。
第二階段:從卷軸裝至經(jīng)折裝,時間約從公元前5世紀至9世紀,被稱為“發(fā)展階段”。
第三階段:從蝴蝶裝至現(xiàn)在的各種裝法,時間約從公元12世紀至20世紀,這個階段被稱為書籍裝訂技術的“基本完整階段”。
印前處理、印刷、印后加工的關系
一本書刊的制作包括印前處理、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過程。
印前處理階段完成對書中圖文的處理;
在印刷階段,完成圖文由印版轉至紙張的工作;
在印后加工階段,通過裝訂將印刷好的散頁經(jīng)過多道工序的加工訂聯(lián)成書芯,再包上印刷好的封面,按照規(guī)格尺寸切去三邊,最終才完成一本書的制作。
印后加工的重要性
書籍裝訂的質量優(yōu)劣對閱讀效果和使用、保存期限的影響。
書籍裝幀造型的優(yōu)劣對印前、印刷效果的影響。書籍加工的工藝設計,特別是書封的裝幀設計與加工,對印品的整體效果有直接影響。
印后裝訂對出版周期的影響,裝訂工序不僅要保證質量還要配合以上工序按時完成任務、保證和縮短出版周期。
印刷產(chǎn)品按照印后加工形式的分類
印刷品是使用印刷技術生產(chǎn)的各種產(chǎn)品的總稱。印刷品印后加工,按照加工的目的,可以分為三大類。
第一類:對印刷品表面進行美化裝飾加工。如為提高印刷品光澤度而進行的上光或覆膜加工;為提高印刷品立體感的壓凹凸印或水晶立體滴塑加工;為增強印刷品閃爍感的折光、燙箔加工等。
第二類:使印刷品獲取特定功能的加工。如使印刷品有防油、防潮、防磨損、防蟲等防護功能。郵票、介紹信等可撕斷,單據(jù)、表格等能夠復寫,磁卡則具有防偽功能等。
第三類:印刷品的成型加工。如將單頁印刷品裁切到設計規(guī)定的幅面尺寸,書刊本冊的裝訂,包裝物的模切壓痕加工等。
書刊按照印后加工形式分類可以分為鐵絲釘、有線訂、無線膠粘訂三種。
書刊用紙基本知識
書刊用紙的基本知識:我國現(xiàn)行規(guī)定的書刊用紙規(guī)格是國際標準A、B系列,A系列紙張規(guī)格有兩種,分別為890mm*1240mm和990mm*1280mm。B系列紙張規(guī)格為1000mm*1400mm。
紙張質量的計算。紙張質量是以每張紙每平方米(㎡)多少克(g)重為單位進行計算的,單位為g/ ㎡。人們習慣簡稱為“克”。
紙張數(shù)量的計算。令數(shù)是紙張的計量單位。500張全張(或稱全開)紙稱為一令(一令紙=500張全張紙,即指原整幅面平板紙)。
紙張的開數(shù)。開數(shù)是指一張全張紙上排印多少版或裁切多少塊紙。一張全張紙稱全開;將全張紙排兩塊版、對折一次或從中間裁切一次稱2開或對開;對開紙從中間裁切或對折后變?yōu)?開,依次裁切或對折分別稱為8開、16開等。
書籍的開本是指一張全張紙經(jīng)裁切或折疊等加工成的書刊幅面規(guī)格。
開本尺寸是指按照規(guī)定的幅面,經(jīng)裝訂裁切后的書刊幅面實際尺寸。開本尺寸根據(jù)國家標準的規(guī)定允許誤差為±1mm。
書刊本冊現(xiàn)行開本尺寸主要規(guī)格
A4(16開):297mm*210mm
A5(32開):210mm*148mm
A6(64開):144mm*105mm
A3(8開):420mm*297mm
因A3尺寸尚未定入,但普遍使用此尺寸。
B5(32開):239mm*169mm
B6(64開):165mm*119mm
B7(128開):115mm*82mm
課本標準中保留小16開本尺寸:260mm*185m